English

普氏野马今何在

1999-06-18 来源:生活时报 李湘涛 我有话说

今何在普氏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又被称为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它的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马垂于颈部的两侧。从比例上来说,头部较大而短钝,脖颈短粗,口鼻部尖削,牙齿粗大,耳比家马小而略尖。额发极短或缺如,不似家马具有长长的额毛。腿比家马的短而粗,腿内侧毛色发灰,蹄型比家马小,高而圆。尾基着生短毛,尾巴粗长几乎垂直地面,尾形呈束状,不似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1876年,最后一只欧洲野马死于乌克兰原野后,人们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野马了。不料数年之后,1879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新疆首次获得了普氏野马的标本,并于1881年定名,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野生的马。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准噶尔荒漠,自古就是野马生存繁衍的地方。

野生的普氏野马生活在开阔的戈壁荒漠或沙漠地带,三五只或十余只成群游荡,感觉灵敏,警惕性高,奔跑能力强,昼夜活动,但以夜晚为多,以荒漠上的棱棱草等为食。

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自1947年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而我国新疆于1969年尚有人在准噶尔盆地看到过有8匹野马组成的小群,1971年,当地的猎人看到过单匹的野马,80年代初,还有人在东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间的地域发现了野马的踪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新疆也时常传来发现野马的消息,不过经证实,所看到的都是野驴。我国对野马的存亡十分关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力求找到野马,结果令人失望。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

世界上有3种最著名的珍兽,是在野外的种群已经绝灭,或即将绝灭,而由于动物园或饲养场的收养保护才得以免于绝种的。它们是欧洲野牛、麋鹿和普氏野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德国和英国等纷纷来到中国新疆和蒙古西部捕捉活的普氏野马,现今散布于世界100个动物园和禁猎区中的600多只,均是这批普氏野马的第8—9代后裔。但是,这些圈养普氏野马的命运并不佳,由于几代均在各国动物园狭窄的兽栏内饲养,种群密度过低,近亲繁殖,活动面积太小,生态要素不足,噪音污染,动物的“妻群制”和“社会序列”遭到破坏等,如今生活能力已经大大降低,表现为体质变弱,难以配种,胎儿畸形,发病率增高,寿命缩短等等。普氏野马原来的体质犷,行动敏捷,勇猛善斗,耐粗饲,耐严寒,抗热,抗病等特有性状,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的,但在80多年的栏养驯化中都消失了。就连在前苏联在接近自然的阿斯卡尼亚———诺瓦禁猎区放养的40匹野马,其外貌特征,精神状态和形体指标已多和家马相近。

普氏野马如同大熊猫一样,也是“活化石”动物。野生大熊猫尚有残存,而野马在自然界已经完全消失,这不能不引起世界生物学界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焦急和忧虑。由于人类和马有着如此久远的历史渊源,又由于家马对人类有过如此巨大的贡献,因此,尽管普氏野马并非家马的直接祖先,但人们对于这种世间仅存的野马怀有特殊的情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把拯救普氏野马的一线希望寄托在其祖籍———中国的身上。

目前在我国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吉木萨尔县,组建了野马放养繁殖中心。1985年8月以后,我国从英国、原东德、原西德分别用藏野驴交换和引进了4批共16匹普氏野马,进行科研和从事繁殖、复壮和野化的工作。

6年以后,放养繁殖中心的普氏野马数量就增加了近两倍,达到43匹。

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的原野上,将会有成群的普氏野马奔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